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绍兴名人故事10篇

时间:2022-02-24 09:28:11 浏览量:

绍兴名人故事10篇

绍兴名人故事篇1

一说起绍兴,许多人就会想到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的,自古到今,在绍兴这块沃土上涌现出了无数个文华四溢的名人,无数个肝胆相照的英雄……从大禹到“鉴湖女侠”秋瑾,从贺知章到“俯首甘为儒子牛”的鲁迅,从王充到“学界泰斗”蔡元培……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所敬佩,所爱戴,所学习。先说起古代的绍兴名人,恐怕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勾践。有个成语是专门赞扬他的事迹的,叫“卧薪尝胆”,对,战败后的勾践就是靠着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而最后取得了胜利,打败了骄傲自大的吴王夫差。尽管现在已经改革开放都20年了,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但依然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要知道,我们的时代是竞争时代,怕吃苦那是不行的,最终也会一事无成,只能混日子。想想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哪一个没吃过苦?又哪一个被困难绊住了?答案是:没有!

但能吃苦的还是不少的。像某些小学生,尽管家里的家境并不好,甚至到了贫困的程度,但他们面对困难会勇敢地站起来,早早学会了吃苦,能做许多家务活,帮父母们分忧。在学习上,他们只要有书读就心满意足了,也知道父母供他(她)读书是不容易的,就会铆足劲认真读,给父母一个好的交代,让父母亲高兴高兴。这是多么感人啊,小小年纪,就要干这么多事,真的能扛下来的,除了能吃苦的还会有谁?又要说到鲁迅了,他的那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曾经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激励了多少中国人为着革命的成功而奋勇向前冲!

如今,虽然已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了,大家都欢迎外国人来中国作客,但这两句诗依然有效,为什么呢?很简单,只要改一个词就够了,把“千夫指”的原意改成“整天游手好闲的人或违反分子”就行了。尽管中国是个大国,但还有个别违法分子在破坏祖国的和谐,我们对他们冷漠一些,不出多久,他们就会清醒,说不准还会弃暗投明,走上社会主义新道路呢。绍兴名人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作为后辈,我们应该好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愿绍兴名人精神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绍兴名人故事篇2

翻开《绍兴名人故事》之序页,一段优美的文字进入了我的视线——绍兴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巍巍稽山,泱泱鉴水,注定了这是一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好地方。几千年来,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有饱受磨难的圣人虞舜,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这些故事有些是我以前知道的,但更多的是我读到的。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我们绍兴曾出现过那么多的名人,而从他们的故事中也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读书,宁愿死》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马寅初为读书而抗争的故事。马寅初的父亲是位酒坊老板,他看到儿子天资聪颖,就希望他早日继承家业,多读书反而无用。但马寅初却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愿只做一只井底蛙。每次父子俩谈论这件事意见不合后,脾气暴烈的父亲总会鞭打马寅初。而马寅初终因受不了不能读书的事实而跳河自杀,幸得父亲好友相救又支付他的所有读书费用,他才如愿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之后,去美国留学,最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读完了这则故事,半晌,我都无法言语。马寅初读书意愿之强烈深深地震憾了我,也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让我对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有了新的理解,也引发我重新去审视自己的学习观。马寅初不能读书宁可去死。而我呢?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来的钱全用在了我身上,兴趣班、零食、玩具、名牌衣服……可我还不领情,觉得这是我应该得到和享受的。就像对于读兴趣班,我认为父母是在扼杀我的精力和童年,却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习上也是三心二意,对于老师和父母反复指出的缺点——不抓紧时间、动作慢,也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或者听的时候觉得惭愧,有道理,却从未真正想过如何从根本上改正这个缺点,让自己更进一步!

对比马寅初,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有道地缝能让自己钻进去,对自己的一些情绪与做法产生了深深自责。有许多次,兴趣班我都不想上,特别是冬天,觉得起床既冷又麻烦,还不如躲在被窝里既暖和又舒服。究其原因,是我根本没有一颗渴望获得知识的心。富足的生活让我安逸,更让我懈怠。我吃穿不愁,更得垄望蜀,追求名牌,一切都因虚荣心在作怪!同时,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也让我产生一种为老师学为父母学的心态,而不是自觉主动地投入,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动力!

读了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不光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更催我奋进,给我激励。也让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福,能出生在这个尊重知识的年代,一切以知识为上,以知识为重。我更庆幸能出生在绍兴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身边曾出现过如此多的`名人贤达,他们的行动感染着我,他们的精神滋养着我。我能感觉到他们期待的目光正热切地注视着这块土地,注视着他们的子子孙孙,怎样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请相信我们,绍兴这个古老的城市在我们的手中,必将焕发出更强烈更迷人的光彩。而我们这一代,会在绍兴名人精神的激励下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绍兴名人故事篇3

暑假里,我读了《绍兴名人故事》,其中《曹娥沉瓜寻父》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孝女曹娥的事迹一直深深地感动着我。

曹娥的父亲曹盱“在迎潮神的活动中,不幸落入水中。”“曹娥得知消息后,赶到江边,哭着呼喊自己的父亲。”唤不来父亲时,曹娥提着父亲最爱吃的香瓜,划着船,来到风雨弥漫的江上,边扔瓜,边大声喊:“爹爹,你女儿给你送香瓜来了。这是你最爱吃的香瓜……”读到这儿,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曹娥的身影,耳朵听见了曹娥的呼喊,心一阵阵发紧。一天又一天,曹娥没有了力气,声音低了,但她仍嘶哑地喊着。第七天终于找到了父亲。此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曹娥啊,只比我大了3岁的曹娥,实在太伟大了,而我呢。

记得前几天,我正在做作业,妈妈过来督促我快点做作业,我就对她吼:“我不是在做吗?!”妈妈没来反击我,只是默默地走出了我的房间。此时此刻,我只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对不起!”

或许我太习惯妈妈的爱,把它当成一种时时都会有的礼品,只知道接受却不知道回报。或许我不愿意在母爱面前低头,而失去自尊。一直享受着妈妈的爱,却从未对她说过一句“妈妈,我爱您!”以前一直觉得说不出口,但此刻,我却想说上千遍万遍,只希望妈妈能知道自己的爱。

谁言寸草心,报德三春晖。

绍兴名人故事篇4

康乾盛世持续了近百年,进人嘉庆、道光中衰到清王朝灭亡又是一个百余年。回顾这百余年间的书法史,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名书家无一不习汉魏石刻碑版并使之成为创新与变革的根据,除楷书、行书以外,又使篆书与隶书这两种久违的书休重放异彩。被康有为誉为碑学“开山祖”的邓石如,还有隶书大家伊秉绥,是晚年进人嘉庆时代的人物,其他如吴熙载、杨沂孙、何绍基、吴大徽、杨守敬、张裕钊、俞撇、杨观、昊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等无一不是这一时期的名书家。就在这个书体不断变换风格不断创新的时代,赵之谦以非常独特的姿态…

他的各种书体都涉猎并且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以行书作品为例来看,赵之谦能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这种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可见赵氏本人内在的情愫、精神。同时他也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赵之谦精通于书画篆刻,擅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两派,求笔诀于画花卉、蔬菜,笔墨酣畅,水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趣,揉合明代的徐渭、原济等长处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画风,赵之谦曾经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赵之谦开创了清末写意花卉的新风,创作出了许多极富现代气息的作品。篆刻初学浙、皖两派,后吸收古钱币、镜铭和碑版文字等入印,突破了秦汉鉨印规范,章法讲究,古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路。其篆隶作品,有时虽然有些渗墨现象,但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绍兴名人故事篇5

在《绍兴名人故事》当中,共记叙了八十三位名人。在八十三位名人中,有的是做大官的,有的是有名的将军,有的是诗人,有的是画家,有的是书法家……他们擎起了绍兴历史和文化的丰碑,他们不仅是绍兴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曹娥是为了找父亲而死的,所以她是个孝顺的孩子。

我们读这则故事,就是要向曹娥学习,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呢?如在平时,多帮助父母干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好吃的,要留给父母吃。不要只顾自己,要多关爱别人。有一位犹太老人说得好:“爱你的父亲和母亲,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像爱你的父母亲一样爱你、尊敬你。”

大家都来关爱家人,孝敬父母,做个有用的人。 绍兴名人先进事迹篇三

绍兴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几千年来,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在《绍兴名人故事》里,讲述了八十三位绍兴名人,擎起了绍兴历史和文化的丰碑。八十八个勤奋学习、精忠报国的故事里有思想的启蒙、心灵的启迪和人生的启发,实在是让我终身受益。

在《绍兴名人故事》里,有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如同品尝着醇香的绍兴老酒,让人备赶惬义。书中有孝女曹娥,她沉瓜寻父,跳江救父,她的孝心不禁让人流泪;有鉴湖女侠秋瑾,她每天闻鸡起舞,学成后到日本留学,她反对封建社会,秘密组织浙江各地会党起义。秋瑾就义于清政府的刀下。审讯时,挥笔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大字做为供状。她一身侠骨,百世留芳,让人肃然起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他带领的越国被吴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忍辱求和,带妻子和大臣范蠡在吴国当了三年奴仆。回国后立志发奋图强,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报仇雪耻。他在自己的小屋里悬挂了一颗苦胆每次进出都要尝一下。正是因为他这种精神使越国兵精粮足,国富民强;有勤奋好学的鲁迅,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开始到寿镜吾先生开办的三味书屋里念书。寿先生学问大,对学生要求严格。一次,鲁迅为了给父亲抓药,而上学迟到了,寿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把这个“早”字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从此,鲁迅按时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看了这本书,我懂了很多,书中名人透出来的非凡精神和人格魅力令我折服,;令我激奋。本书从虞舜夏禹、越国君臣到近代辛亥群雄、现代文化精英、当代总理,体现了绍兴人民智慧的结晶,辉耀了中国历史的灿烂辉煌。从书中我明白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我知道了做事一定得有衡心,磨难出圣人;我还懂得了我们要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不继锤炼自己的意志。

翻开这本书,就走进了先贤们的心灵世界;阅读这本书,就与先贤对话……洞察人生,丰富阅历,磨炼信纸心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地。小故事,大道理,如同一抹云彩,昭示生活与人生的美好;如同一缕阳光,释放生命与智慧的光芒。

绍兴名人故事篇6

朱庆澜1903年在盛京任三营统领,坚持民族大义,曾为击毙美国间谍的哨官潘炳荣抗拒清廷,被革职留任,后又立斩鱼肉百姓的清廷宗室洪其文,朝野震动,被清廷摘掉花翎。武昌首义告捷,成都立宪派妥协,朱代表军方参加军政府,任副都督,因兵变被逐。后朱庆澜任黑龙江督军兼巡按使,整顿军队,巩固边防,收回沙俄所占的我黑龙江航权,民众以首航轮命名为“庆澜号”以资赞颂。1917年,朱庆澜任广东省省长,拥护中山先生护法,将省长亲军30营兵力交给孙中山先生,成立粤军,成为广州军政府基本军事力量。不久,朱庆澜离广东省长任,只身离粤。1923年,朱庆澜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九一八”事变后,朱庆澜组织“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以会长名义募集十余万银元援助冯玉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七昼夜,收复多伦四县。在长城喜峰口抗战中,朱庆澜亲自组织第一批物资运往前线,使宋哲元部队痛歼日军,敌寇丧胆,日军自认“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1925年后,朱庆澜脱离政坛,全力从事社会慈善和救济事业。1923年,朱庆澜发起“俄国灾荒赈济会”,集粮数百车过境救助俄国灾民;1927年山东大旱,朱庆澜组织“华北慈善联合会”并联合北平、天津等地募捐款项,援粮18万担,救济冀、鲁、豫三省及天津灾民百万余人;1928年,朱庆澜担任了“孝惠学社”委员长。孝惠学社设立在府右街的“壮学庐”。其全名是“孝惠学社义赈委员会”,由民间慈善家唐锡晋长子唐宗愈创办。1930年长江大水,沿岸多处决口,受灾数省,浩劫空前,各界推朱庆澜为灾区工作组主任,他即由陕西火速赶至,一面疏洪,一面救灾,劳累昏迷,经抢救康复;1928年至1930年陕西连续3年大旱,仅1929年统计,全省灾民656万余人,因灾死亡250余万,为救燃眉之急,朱庆澜以“华北慈善团体联合会会长”名义,动员各地“三元钱救一命”,他亲赴陕西视察,又去东北,募集钱币百万元,粮食16万担,并亲自率众押车解运灾粮由沈阳经华北至西安。他请冯玉祥让出军营三百余间,成立西安灾童教养院,又在灾情最重的扶风县设教养院,收灾童数百,同时并兴办农场,发展生产。1938年,华北、东北因日寇大举侵略,灾民大量流入陕西,朱庆澜亲自主持创办了著名的黄龙山垦区,以垦代赈,安置灾民五万人,垦田23万亩。朱庆澜众多赈灾慈善事业,堪称近代中国赈灾史上一座丰碑,受到人民的称颂。

在近代文化文物保护方面,朱庆澜功绩卓著。他走到那里,保护修复到那里。北至黑龙江、哈尔滨有他修建的极乐寺;南到上海,有他保护的静安古寺。陕西塔寺林立,古迹遍布,朱庆澜在保护和修葺文物古建筑方面,身体力行,建树众多。从1930年起,在朱庆澜主持下,“历修华严初祖、四祖塔,兴教寺玄奘、窥基、圆测诸师塔,并重修大雁塔,而大兴善寺、青龙寺、千福寺及泾阳大寺、岐山太平寺、扶风龙光寺等,相继重修。”

朱庆澜先生还是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者,三十年代初,曾支持韩朝爱国志士反日斗争,受到韩国政府的嘉奖。

朱庆澜先生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爱人救人,在同时代人民中佳话广为流传。他在陕西十余年间,拯救灾民,兴办教育,保护文物古迹,拓荒垦植,奔走呼号,终因积劳成疾,咯血不治,于1941年病逝,葬于终南山东韦村,长眠于三秦大地,终年67岁。

高山仰止,缅怀朱庆澜先生,请诗人们为朱庆澜先生写一首诗。

绍兴名人故事篇7

清宣统元年(1909年),赵尔巽调四川总督,随之入川,任四川巡警道,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旋升陆军第十七镇统制,,特给陆军副都统衔与同盟会员程潜等编练新军,成为西南主要军事力量。? 辛亥武昌起义,响应革命,宣布四川独立,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后因巡防队索饷哗变及川籍军人反对,不得已离川。 民国元年(1912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1912年,被袁世凯聘任为临时总统军事顾问。1913年10月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

民国5年7月,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

民国翌年7月,任广东新军司令。张勋复辟,首先通电声讨,响应孙中山“护法”主张,电请来粤主持大计。7月17日,孙中山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备受欢迎与支持,并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为逼走庆澜,下令改长广西,遂不得不离开广东。后寓居上海。

民国11年,应张作霖之邀,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

民国14年辞职。此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赈灾奔走呼号,不辞劳瘁。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联络各界人士,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自任会长,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 次年,日军进攻上海,又向国内外募捐,并承担宣传、医疗、运输等工作,支持十九路军抗日。

于1931年2月至1932年5月任国民党监察院委员,1931年10月至1933年4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4月任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1935年7月起,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1938年8月,任全国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主持第五救灾区工作。常年奔走于山陕豫之间,惨淡经营。

民国22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即送去银元10万,以充军饷。

抗战以后,在陕西创立黄龙山垦区,收容难民达5万余人。

生前关心桑梓,出资创办渔后小学,招收本村儿童免费入学,并为家乡修路,福泽乡里。

民国30年1月,积劳成疾,卒于西安灾童教养院。西安各界公葬于长安县杜曲乡东韦村,冯玉祥为之作碑文。

绍兴名人故事篇8

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但鲁迅没有答应。”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看到这个年表,他才知道自己原来在这里出生,非常高兴,拍了很多照片回去。”

徐东根是春晖中学1966届毕业生,1994年调到母校任教。2005年退休后,他接过钥匙,成了名人故居的管理员。从这时起,这位数学老师开始留意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我也看到过朱自清祖籍是绍兴的说法,看来这是真的。”徐老师说,今后他在接待客人参观时要增加一句内容,告诉他们“朱自清就是我们绍兴人”。

绍兴名人故事篇9

章学诚,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绍兴人。

章学诚自小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乾隆四十二年(1777)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章学诚一生穷困潦倒,从32岁起,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后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修志的过程也是章学诚史学理论逐步成熟的过程,以其提出较为系统的方志学理论而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方志立三书议》可以说是章学诚所创立的方志学之精义所在,它的提出,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绍兴名人故事篇10

随手翻开《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我细细地品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绍兴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绍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自豪而又响亮的回答“我是一个绍兴人!”我还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讲绍兴的许多名人的经典故事。

《绍兴名人故事》是一本绍兴人的“故事词典”,“词典”里让我了解了治水的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知道了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是我们地道的绍兴人;知道了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书法家王羲之……83位名人,88个故事。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十二岁那年家中发生变故,家道一下中落,生活变得艰难极了。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作为长子的鲁迅,幼嫩的肩膀上扛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帮“药罐子”父亲采药的过程中常常耽误了学习,在尽力帮母亲做家务而一次次被老师误解迟到的原因下,把委屈的眼泪憋进肚里,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个“早”字。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进了鲁迅的心里。从此,不让任何原因耽误自己的学习,从而成为了我们今天所敬仰的名人。这同他从小刻苦学习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呢?作为21世纪最幸福的这一代,我们多像温室里的小花呀!现代的小皇帝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上学放学由父母车子来回接送,不做家务,还任性撒娇,穿名牌,吃香的,喝辣的,做作业还要父母催,只顾自己享受,从不感受父母赚钱的辛苦。有时考个好成绩,还要敲竹扛,奖励吃个肯德基什么的,想想这些真是羞愧万分啊!如果83位名人,小时候有一点点像我们的话,难道还会有我们今天这个繁荣而昌盛的绍兴吗?难道还会有这些让我们骄傲的名人经典故事吗?

名人故事,名人精神,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看完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和熟悉过程中,学习名人精神,弘扬名人精神,让名人精神激励我们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推荐访问:绍兴 名人 故事 绍兴名人的故事 绍兴历史名人及故事 绍兴名人和他的故事 关于绍兴的故事 绍兴的历史故事 关于绍兴的民间故事 哪些与绍兴有关的文化名人和故事 绍兴名人录 绍兴的历史文化故事 有关绍兴名人的故事

相关推荐